中国的一种历法,是农历的一种,一般称为阴历。正常年份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平均天数比太阳年差11天左右,所以19年设定7个闰月,一年中有383或384天有闰月。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方便农耕。年表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一个周期。
也称为旧日历。现在用的农历是阴阳历。说编年史是科学的,就是说它的测算精度和现在差不多。农历最大的弊端就是每年的长短不一。平年354天,闰年比平年长一个月。大小月份的安排很复杂,计算起来很麻烦。公历比较规律,平年和闰年只有一天的差别。但它只考虑了太阳的运动,与月亮的相位无关,所以计算中考虑的因素少,使用方便。
6、历史上使用的历法与现在的农历有什么不同中国的历法和历年采用阴阳三合历;古代根据不同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分别产生了阳历和阴历。农历作为中国的传统历法,起源的时间最早,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甲骨文和中国也有记载。目前一般认为阴阳一体的历法规则起源于殷商时期。从黄帝历到清朝末年公历的启用,中国历史上有102种历法,其中一些对中国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的太初历、隋唐的大衍历和黄纪历。有些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但在医疗保健、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西汉末年。
7、农历历法的准确性平心而论,中国农历是世界历史上最好的历法之一,被历代天文学家不断改进。很多地方甚至比现在的公历还要好,比如日期对应月亮,可以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农历的日历年长度是基于回归年的,但回归年的天数多于12个月,但短于13个月。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了使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包含月相的含义,即初一为无月之夜,十五为满月,考虑到季节和季节,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有七个闰年,每个闰年有十三个月。
8、农历的历代历法古代六历(黄帝历、夏历、阴历、周历、鲁历、颛顼历)(?公元前104年,太初历(三历)、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84年)、东汉(85.220年)、曹魏(220.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263年)有四年历。南梁(445年、509年)、大明历南梁、(510年、589年)、后秦(384年、517年)、宣石历北梁(412年、439年)、北魏(452年、522年)、郑光历北魏(523年、534年)、东魏(535年)。北周(556-565),东魏(540-550),天宝历,北齐(551-577)和北周(566-578),象历,北周(579-581)和隋朝(581-583)开皇历,隋朝(584-596)。
9、闰周的 紫金历法简述1。根据朔日设置日期顺序,即朔日是日历月的第一天;2.以中性大气设置月序,以农历正月为十一月,即以十一月一日为冬至或前十一月一日,十一月建子;3.平年的月份排列规则:从待算年份前一年冬至之日到待算年份冬至之日,共有12个平年,依次命名(农历十一月初一已在第二步命名):十二月初一,正月初一, 二月的第一天,十月的第一天,十一月的第一天,这样要计算的年份就是从正月到十一月, 4.闰年的太阴排列规律:如果前一年的固定冬至与下一年的固定冬至之间有13个固定日期,则从前一年的固定冬至开始寻找前两个这样的固定日期:即相邻两个固定日期之间没有固定的空气(包括前一个固定日期, 但不包括下一个定日)(经度可被30整除)上一个定日和上一个定日按正常顺序命名为每个月的第一天,下一个定日命名为闰的第一天【上一个定日的名称】,其余按剩余月份的名称依次命名为剩余月份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