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规划 > 经验 > 依乎天理,依乎天理的乎是什么意思

依乎天理,依乎天理的乎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1-13 18:14:51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依乎天理的乎是什么意思

乎的意思是“于”,即“依于天理”。
似乎 按照

依乎天理的乎是什么意思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出自南华经天理

大致上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自然的法则。 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德经》一开始就说了,道可道 非常道。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出自南华经天理

3,翻译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你好!好啊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翻译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4,补写名句 割也折也 依乎天理批大郤

①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②因其固然 而况大辄乎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得养生焉
搜一下:补写名句。 ①___________,割也;___________,折也。 ②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寂,___________,技经

5,求一文言文全文意思

庖丁解牛全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您的父亲"家君:谦词,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我的父亲"译 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人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向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了家门。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读音xiu一声,用漆漆物)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读音you三声,窗),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翻译:有个人给周国国王在豆荚的薄膜上作画,用了三年的时间画好了。周国国王看了,(原来)跟油漆的豆荚一样。周王大怒。画荚的人说:“建一面十块板(长度单位)见方的墙,(在墙上)凿八尺见方的窗子,然后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放在窗子上在看。”周王做了那墙和窗,看见那荚上尽是龙蛇禽兽车马,万物的形象都有。周王特别高兴。这个荚所耗费的人工不是一般的难啊,但是它的用途和没有画的油漆漆荚相同。

6,庖丁解牛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可以在知道里找一下,原文译文都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 〔战国〕庄 周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庖丁解牛 庄周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7,文言文虚词

焉一、兼词。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1、表疑问。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同“之”的用法。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样子)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 (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其他搭配“以为”,认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其他: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连词,表前后因果或承接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其他搭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就”;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其他搭配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灵活用于一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宾语前置的标志 4定语后置的标志 5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三)动词,到……去 终于弄完了,这是从我的高考复习资料上摘下来的。高考复习时用的,应该比较全面了。你也可以去买书,书名《学海导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主编,包含高中很多的知识点,很全面
文章TAG:是什么什么什么意思意思依乎天理

最近更新

  • 美国签证需要老护照吗,护照过期了美国签证没过期怎么办

    护照过期签证需旧签证?现在有必要带老护照去美国吗?以及护照签证遗失补办签证您需要联系美国大使馆更新您的护照信息。2.在美国十年签证回国就老护照不,你在美国十年了签证,十年旅美-1护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出国参展美国签证好申请吗

    去美国容易吗签证?美国中转签证容易吗?美国中转签证申请流程如下:1.在线填表申请。美国旅游签证容易吗?美国中转签证好签吗?所有通过美国转机到其他国家的旅客必须在申请transit签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俄勒冈大学篮球队员,重写标题:篮球运动员在俄勒冈大学遭遇枪击事件

    事件经过俄勒冈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在全美范围内享有盛誉。该校的男子篮球队伍也一直备受瞩目,在全国大学生篮球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然而,近日,这样一支运动队伍也遭遇到了不幸的枪击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伯明翰大学怎么样 知乎,伯明翰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排名如何?

    伯明翰大学简介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900年,是英国较早实行教育综合体系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英国六大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的著名大学之一。伯明翰大学被誉为“英国六大城市大学”之一,是一所世界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英国旅游签证更新材料时间

    英国旅游签证需要多久才能发证,英国旅游/需要多久?英国旅游签证的签约时间约为1520个工作日,但提交签证材料前需要预约,预约提交。英国旅游签证应该提前多久申请?do英国-2签证你需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古诗己亥杂诗,已亥杂诗

    已亥杂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已亥杂诗全诗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生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办理赴美签证流程,怎样申请前往美国的签证?——办理美国旅游签证的完整指南

    赴美签证办理前的准备在申请签证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出行目的和行程计划,以便选择合适的签证类型。在准备签证材料时,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财力证明、旅游计划、工作/学习证明等资料。具体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伦敦高校金融专业排名排名前十

    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伦敦高校金融专业排名前十1.伦敦商学院伦敦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商学院之一,也是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首位。该学院的金融专业一直是其招牌专业之一,其学生在金融领域有 ......

    经验 日期:2023-08-25

留学规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