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第十三至二十章的主要内容如下:1 .第十三章唐僧骑马西行。山边城,晚上爬双叉岭,被虎妖王的手下活捉。太白金星救唐僧。唐僧行至两界山时,忽听得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了!”2.第十四回,唐僧收悟空为徒。西行途中,悟空杀了六个截径的强盗,唐僧埋怨不休。悟空宗云离开了唐僧。观音给了唐僧一个魔咒,悟空接受了龙王的建议,回来保护唐僧。他施上魔咒,表示他不会违反老师的话。
观音召唤龙,化为白马,赐唐僧为座。4.第十六回观音寺,老方丈为了占袈裟,想放火烧唐僧师徒。悟空借天道用火盾护住唐僧,自爆让寺庙烧毁。黑风山熊怪趁火打劫袈裟。悟空上山找妖,要袈裟。5.回到第十七回,悟空看到一个黑汉在跟一个道士和一个白衣秀士商量开佛服会的事,于是杀了白衣秀士蛇怪,和黑汉熊静打了起来。悟空在洞外杀了一个妖,得到邀请,成为老方丈参加会议。
5、《 西游记》的简介西游记简介"西游记"产生于中国嘉靖十六世纪,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作者吴承恩,本名如中,本名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写的初稿,后经过润色。他在历代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把原来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改成了孙悟空打天地的历史。
《闹天宫》突出了他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精神。“西学东渐”表现了他见贤思齐的除恶精神。孙悟空闹天宫未果后,被唐僧释放,在五行山下压抑了500年后一起去了西天。他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戴着紧箍,穿着虎皮裙,致力于解除人间魔法灾难的英雄。面对困难坚持不懈,随机应变,是镇妖杀手孙悟空的主要特点。西游记中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以魔幻的形式体现了作家和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
6、 西游记的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章法的言情小说。明代出版的西游记有几百本没有作者署名。清代有学者如吴最早提出西游记为明代吴承恩所作。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书中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到唐僧、猪八戒、沙僧,闹天宫的故事。他西行取经,一路降魔,历经八十一难,终于抵达西天与如来佛祖相会,终于五圣圆寂。
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西文。西游记逐渐传入欧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手语、斯瓦希里语、俄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日语、韩语、越南语。中外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分机资料:创作背景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一个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旅行。
7、 西游记简介"西游记"主要人物简介1。唐僧师徒唐僧:俗人姓陈,本名,法名玄奘,唐代第一僧,故称唐僧。唐太宗李世民西行取经时,给三藏起了法名。十八岁,唐僧出家,皈依佛门。他经常在晚上研读佛经,悟性极高。二十多岁就以中国佛教闻名,深受唐太宗喜爱。后来,他被如来佛秘密选中,前往西天取经,并得到了三宝,即袈裟、九环张西和金箍咒。
当他西学取经时遇到八十一难,他始终没有改变主意。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历尽艰辛,终于从佛教雷音寺取回了35部经书,共计5048卷。最终被命名为“檀香之佛”。他为弘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其历史功绩。孙悟空:唐僧大弟子法号行者,七十二变,行云流水。一双眼睛,能看穿鬼鬼伪装的把戏;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所用兵器为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随意变化,从绣花针到顶天立地。
8、关于 西游记的背景 资料西游记"主要描写孙悟空八十一难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事。大约1300年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小和尚玄奘离开首都长安,只身前往天竺(印度)求学。他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在一次佛教经典的大型辩论会上做了一次演讲,受到了好评。
他在这次佛教朝圣前后旅行了19年万里,这是一次传奇的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了他的《西游记》,被弟子们编成了12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路上看到的各国的历史地理交通,没有故事。至于他的弟子慧立、颜琮所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